查看原文
其他

向泡沫和利益集团宣战

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
2024-09-05

大洋对岸的美国正在创造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奇迹。无论加息、降息,股市都在嗖嗖的往上涨,哪怕连西方集团都顶不住了,加拿大、欧盟先后背弃“高利率同盟”,甩开美国开始降息,然而美国股市仍然在“隔江犹唱后庭花”,一派繁荣。

看着A股的不争气,再看看美股,垫垫变扁的钱包,难免心生不满,自然也会影响到对中国当前形势的判断,无论说再多的产业、科技进步、东升西落,终究归结为一句话:那为什么股市不涨?

再次强调,小镇不谈股市,如果有人因为小镇对产业的判断提前布局赚到了钱,不需要感谢小镇、也不用给小镇钱,与之对应的,赔钱了也别来找小镇,毕竟产业、经济形势与股市没有必然联系,而股市需要考虑太多因素,时机、变化也非常重要。

当前,正在掀起一场理想主义者的斗争,那就是对最庞大的利益集团、最危险的泡沫宣战,这也是一个最奇葩的行业。

这个行业奇葩之处在于,无论干什么都是利空。
国外爆发战争是利空,国外经济形势好转还是利空;
其他行业出海是利好,可这个行业出海还是利空;
其他行业国产替代是大好发展机遇,这个行业又是利空;
其他行业苦盼政策支持、给点阳光就灿烂,这个行业扶持政策出了一个又一个,甚至达到了全方位支持的地步,结果只会把支持政策篡改成小作文去炒作。

这个行业,就是股市,就是金融。

这个行业本身不直接创造价值,却拿走了GDP的8%,甚至比资本主义巅峰的美国还高,拿走这么多利润,整个行业把“年入百万”当成寻常,自诩为精英,上亿人把钱交给这群精英,结果如何呢?
什么精英?要么是无能的废物,要么就是贪得无厌的寄生虫,总得选一个。这个行业也是最叛逆的,有太多从业者内心想着彻底向霸权跪倒,求霸权力量介入,从而继续过不事生产、寄生吸血的好日子。
人民币出海、打破对美元的依赖、支持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、扶持中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,这一桩桩一件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不肯做、做不好,国家哪怕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希望,就是成果寥寥,反而制造麻烦和风险一个比一个激进,搞得一地鸡毛。

指望这个最契合人类本性、最追逐无限利润的行业自我革命,那是不现实的,何况已经形成了极为庞大的利益集团,对这样的利益集团,想要开刀、改革,难度可想而知。
但不改不行了。

当前可以说是金融行业大出清的前期、序章,后面还有很长的路,只有通过大出清,才能驱赶走众多劣币,结束混乱,进入高质量的新时代。
届时虽然金融行业占GDP的比例一定会下降,但是由于消灭了占多数的低劣品,剩下的优质机构能够得到更丰厚的利润,整个金融行业也将迎来更持久、更丰厚的增长,普通投资者也能从资本市场里赚到钱,真正分润到国家发展的红利。

想想看GDP增速也就5%,每年GDP的8%被金融行业拿走,甚至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,普通人又怎么从资本市场赚钱呢?
但面临的问题在于,金融也是最一盘散沙、最软弱的,倘若没有一个坚强的主心骨,确定一个明确的主导方向,并且用或软或硬的手段加以鞭策、引导,那这一场大出清,就有可能走向更坏的结果。

最近针对金融的风暴一个接一个,已经连成了片,就是要摧毁一切泡沫,将整个金融生态重塑,用政策的话说,就是要建立契合中国特色的新金融,要把那些低劣的统统摧毁,让整个行业卷起来。

财富公司的P2P已经在出清了,证券期货去年也开始了,整个金融行业都在大降薪,上到监管部门、大机构,下到中小机构,都要降薪。比如中金公司员工人均薪酬已经从2021年的116.42万元降到2023年的70.04万元,而中小卷商如国金证券也从2021年的84.96万元降到58.87万元。
金融确实重要,确实需要高精尖的人才,但是以当前金融的表现和工作内容,根本不值年薪百万,就算几十万也严重超出了,未来还可以继续降。
总有人以担忧的口气进行威胁,说薪酬降了,留不住人了,那投资者就更没法获得好的收益了,还说公募降薪就导致人才外流到私募。

但是,过去金融从业者拿高薪,投资者、股民、基民就赚钱吗?
再说了,中国啥都缺,就是不缺人,尤其不缺想投身金融行业赚大钱的年轻人,老基金经理躺平了、不干了,那正好,让仍然有冲劲、有梦想的年轻人上,年轻人正愁没机会呢。

何况,真以为这场风暴只刮到公募?真以为挂着个“私募”的羊头,就能浑水摸鱼卖“狗肉”?

公募已经有很多问题,但私募问题更大,而且私募已经公募化,现在全国大概有私募证券8千多家,这里面符合最基本合规要求、还能好好干活的最多也就三分之一,如果按照公募的标准去卡,可能连300家都勉强。

顶着私募的名头,不算金融机构,规避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,但实际又承担资产管理,还变相公开获取资金,甚至还跟某些P2P等合流,以私募的形式进行自融,直接导致了一些城投、民企胡来,用场外期权转移资产又或者损公利己。

这种极为离谱、极为丑陋的吃相,就不一一列举了。

8000多家私募机构,实在太多了,能不能砍到1千家以内?能不能参照金融机构的标准进行严格监管?能不能大幅压减私募获利?

当然可以,事实上,当前对金融的主旋律就是强监管,注重实质而非形式。别以为取了个私募的名字,就真的是私募了,怎么定性、如何监管,是按照实际的做法而定。

基金协会今年已经大大收紧了新私募的审批,接下来就是对存量的8千多家的大出清。

这周还有一个惊天的霹雳,有一个传闻说新的管理规定,将明确“商业银行不能直接或者变相代销私募投资基金”,目前这个消息还未得到证实,有很多金融从业者认为这不可能,因为商业银行是国内最大的资金渠道,如果商业银行跟私募切割,那对私募来说堪称毁灭性打击。

但真的不可能吗?如果成真,以后的私募很难做大了,几十亿、百亿就到顶了;而且不仅仅是规模,既然公募、大机构乃至监管部门都在腰斩式降薪,那凭什么私募就不降?

虽然说不可能像有体制内背景的令行禁止,但是市场本就是流动的,上游降薪、降低管理费比例,私募机构凭什么不降?

现在就很奇葩,私募的表现远差于公募,然而私募普遍采用“2+20”的收费模式,先是按照基金规模收2%的管理费,又从投资收益收取20%作为佣金收入,旱涝保收的吃相太难看了。反观公募现在已经把管理费降到了最低0.6%,而且也没有超额收益的抽成,现在还一直有人批评认为如果公募赔钱,就没有理由收高额管理费,顶多给点基本薪资。

未来私募也得这样,基金规模大缩水、收费比例最起码腰斩,怎么可能继续给基金经理开高薪?

商业银行也跑不了,存贷息差一定会不断缩小,就是要让银行们卷起来,现在净息差已经卷到了1.54%,考虑到商业银行过去过于臃肿、管理模式和能力也比较落后,这个息差对商业银行来说已经有些艰难了。

更何况,越是中小机构,越被动,大机构起码有规模优势、人才优势、口碑优势,还是有资格获取更好的业务,还可以去抢中小机构的好业务,这就意味着大量中小银行一定要进行整合、淘汰,这又是出清。

央国企也在行动,同样在本周,6月3日国资委召开扩大会议,明确要求“从严控制增量,各中央企业原则上不得新设、收购、新参股各类金融机构,对服务主业实业效果较小、风险外溢性较大的金融机构原则上不予参股和增持”。

意思很明确,就是要清理央国企存量金融类股权,要求央国企聚焦主业,不要老想着靠金融吃现成的,这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产业升级、未来产业、实体经济,央国企当然要率先做表率。

未来央国企当然可以也应该继续开展金融业务,但原则是必须有利于产融结合,也就是开展金融必须服务于主业。这场风暴从2023年已经刮起来了,政策一个接一个,目前已经明确出台了清理金融类股权的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。

特别需要注意的是,对于国资的考核,已经从过去的“两利三率”“两利四率”“两增一控三提高”,变为“一利五率”,目的就是要引导国资企业更加重视投入产出效率,提高经营的含金量。

五率:资产负债率、净资产收益率、营业现金比率、全员劳动生产率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
这一轮又一轮风暴,就是要全面降低金融行业的利润率,压缩灰色、黑色地带,把更多利润还给实体经济、还给企业和大众,只有把利润压低了,让金融行业赚钱变难了,才能让这个行业卷起来,只有卷起来,才能逼着去向高质量金融转变。

当然,在调整的过程中,旧的被打破了,从业者心里怨气大得很,难免有的想要通过非暴力不合作、躺平等等进行对抗,而这场出清也会导致股市出现明显分化,主要是大小盘的分化。市值越大的股票,上涨可能更大,就拿今年情况来说,500亿市值以上的股票,年内上涨的在七成左右,而低于100亿市值的,年内上涨的还不到一成。

温差、冰火、冷暖,这就是现实。

消灭一切泡沫,这并不现实,但求其上者得其中,要打破重塑,必须要有魄力。


其他文章推荐
■  楼市刺激政策加码,普通人又该如何买房?
■  从关键岗位安排,把握未来深化改革的方向
■  未来怎么走:重塑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
■  汹涌的洪流将淹没一切夸夸其谈
■  没有任何国家,敢把中国拖进战争

如果喜欢,还请点赞、“在看”和关注吧
欢迎分享,让更多人发现“大树乡谈”

除本号外,小镇仅在以下两号发文

请注意辨别,欢迎关注

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大树乡谈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